20071025

對自己誠實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是這麼想的。

有個寓意大概是說青蛙放到鍋裡慢慢被煮熟而不自覺,至於我們被生下來這件事,就跟那隻青蛙沒有差太多,無論是身體上,智識上的,待人處事上的,彩衣娛親的。。

「年輕」如我?看到街上蹣跚的老人、吃生菜的老闆、吃高血壓藥的老爸,總會不自覺的告訴自己未來可能會跟他們一樣,受身體損壞之苦,於是我會看著我的手指頭、手背、手臂、想著這些皮膚變皺,想我的每個器官、我感覺他們、希望他們可以跟我說他們OK,我會想,不會吧,好好的身體怎麼會突然生病了,不行了,走不動了,不可以亂吃東西了。於是晚上的熬夜、亂吃垃圾食物、缺少蔬果加持的每一天,就這樣某個瞬間青蛙清醒了,更多時期青蛙正在露天享受著溫暖的熱水澡。

智識上呢?由於自己大學是心理學背景,不,工商心理學與企業管理背景,經過很多不同的經驗,不同的反省,找到了資訊社會學這個領域。於是,曾經在考研究所的時候對自己說,如果考不上研究所,我一定要當個奸商,如果考得上研究所,我就要當一個關懷弱勢的人,不過這個決心也真不負責,後來不小心考上了,才知道當社會學家有可能接近這個理想,於是就往資訊社會學領域去,從可觀察到的資訊使用差異的不平等現象,開始思考不平等現象背後可能的原因,過去大眾傳播理論將資訊接收者的教育程度會形成接收理解的差異當成是不平等的來源,但是如果只是這樣,我想資訊社會學家就沒戲唱了吧。

於是以這個為思考的起點,有人以技能(生產工具)來理解,於是我們的找工作、換工作,極有可能因為這個技能上的機會取得差異,後來形成社會階層上的不平等。為什麼說機會取得上的差異呢?因為很多人批評說,有些人認為他們不需要這個技能,所以不想學,所以我們要喚起他們的意識,讓他們知道可能的影響跟後果,讓他們在接近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平等,再來決定要不要使用或學習。從這個觀點出發,傳統社會不平等背後的理論談論的東西,就需要一點一點的去建起來,當分析的層次以性別、年齡、家庭、族群、城市、國家不同的範圍開展,那可能的理論來源就又更廣闊了。

有人以溝通媒介來理解,認為我們會因為使用資訊科技,增加了與遠地親戚或朋友溝通的頻率,因此資訊科技會促使我們人際關係的轉變,從這個部分理解,青少年在家庭與父母間的關係是否會因為能與遠方的朋友聯繫而產生轉變?工作上不同地方進行及時溝通,是否會形成生產力上的改變?教育學習上,如果以數位科技進行教學,是否師生關係、學習成效會有所改變?因此可能的理論來源也許從社會網絡理論、家庭社會學、組織理論、組織行為、經濟社會學、教育學、教育社會學等不同的學門。如果以政治上的溝通媒介來理解,政治學、民主理論、社區理論等學門也會一點一點的累積上去。

Rob Kling,可以說是Social Informatic的開國元老,企圖創造一個思考社會資訊學的理論。由於他自己是資工背景,所以他過去寫與工廠相關的論文,都是討論人跟資訊科技的關係如何在不同的互動中形塑最後的結果,而不是從理論上進行批判或開展。我當初讀他思想的看法是,我們常把社會當成是一個對象,把資訊科技當成是一個對象,所以我們去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誰先誰後?誰在當中起作用?而我認為Rob應該是在提醒我們這樣的問題問錯了,社會與資訊科技他們是一起的一個元素,不需要以辯證的關係去理解,也許就是鐵軌與火車的關係吧,我們搭火車時不會只搭火車而沒有鐵軌,也不會只有鐵軌而沒有火車,但是在不同的情境底下,這些關係會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最近我念了一些質化理論,才瞭解要理解他的思想,要從質化草根式的往上捲的方向來思考,所以我在猜也許他是偏建構論,或是介於後實證與建構論之間。這年頭就是要寫這種看起來很厲害,模擬兩可,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又不敢表達立場的犬儒。幹!

忘了提一個東西,最近讀了一本絕版書叫「微電子社會學」,1989年那時候的翻譯書囉,所以應該是更早之前又已經寫出來了,可惜內文沒有書名跟作者的原文,沒辦法確切知道書寫的日期。這本書裡面以微電子技術的轉變如何影響小型化、自動化、電腦化、機器人化,譬如應用在電子錶和計算機、個人微電腦、改良式內燃機引擎、燃料有效功率的增加、各種家用電器、資訊選擇與再儲存、交通管制系統、公共運輸系統、電腦輔助設計、多功能電腦控制的工具機、大型工廠的中央控制系統、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金融貨幣系統、電子郵件、電傳視迅、醫學診斷、電腦輔助教育系統等等等等等等。提了這麼多應用主要是想提醒自己,資訊科技不僅僅是網路,雖然網路的連結有他不同的意義,但是從晶體、半導體進行資訊科技的思考,也許80年代那時候會談產業、工作、家庭、政治、科學、戰爭的可能影響,就不會那麼令人訝異了。後工業機會這本書描寫自動化對勞動影響的部分更加仔細,而且還有精闢的批評經濟觀點的論述,看這種廝殺的文字很令人熱血。另外,時間很重要,這接近三十年的時間,也才出了三冊Castells的書,全面性的描述這段社會變遷的過程。。。 (我在別的文章提過,這三冊的基礎是The Informational City,但是這本得獎書只描述美國的部分。)

所以我們資訊社會學很有趣吧,資訊科技可以以很多不同的樣貌出現,偽裝、爬電線桿、走下水道,幾乎各種領域的人都可以進來,都可以在資訊科技的前提下找到他所關懷的事物,趕快來念吧!!!!諸君。。


回到誠實面對自己的主題,青蛙如我怎麼選擇面對這些呢?面對每個不同議題背後都有博大精深的書堆需要去消化與咀嚼,我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我東看看、西逛逛,如同我上一篇所言,狂買書減低我的焦慮,讓我隨時想到什麼都可以查閱,把自己的房間當成圖書館是我的怪癖,所以很看書的速度遠遠比不上買書的進度,我的焦慮在我研究所畢業的剎那提升到最高點,突然覺得自己非常的渺小,是宇宙中的無敵霹靂小落塵,透過買書,焦慮降低很多很多。至於有沒有長知識,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能唬住人,人家就會覺得你很行,唬不住,就笑臉賠不是吧。至少買書又會讓我像在洗露天溫泉一樣,超!級!舒!服!

至於我有沒有辦法當成社會學家呢?自從我跟我老闆講說我會幹這種把相同主題不同書攤開來比較的動作,又讀了Durkheim來強化自己量化的思考,他說我越來越像社會學家,但是他又提醒我不要中毒太深。可是我如果沒有過這些水,我會焦慮,我會害怕聽不懂人家在說什麼,這好像又是必要之惡。如同我前面所提的,資訊科技已經從很多層面被理解,如果中毒太深,很快的就會有理論進到社會現象去解釋,於是站在那個位置,自然的就會表現出那些行為,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希望把自己弄得有彈性一些,而且是有點思想的彈性,做一個思想上的質化人,方法上的量化人。

待人處事、彩衣娛親,就留給下次有反省能力的我吧。

20071023

難得認真讀書的週末一定要留文紀念

到底說話比較難過,還是書寫比較難過?
廢話,當然是書寫~
要認真寫一個正式文件,需要仔細推敲哪一句在前,哪一句在後,哪一個詞要先放,哪一個詞要後放,要用什麼連接詞?????
還好blog可以隨便寫寫,不需要有強硬的邏輯。。。

話說這禮拜讀了幾本方法書的過程還滿有趣的,為了瞭解ordinal regression怎麼跑,讀了一本專門談類別變項怎麼在spss處理的書籍,還滿容易讀的,有很多仔細的操作步驟以及數據解釋。

為了瞭解質化研究~
去圖書館把陳向明的書、巴比的書、還有兩本談社會科學科學方法論找出來讀。為了搞清楚質化研究方法,我反而搞不清楚更多,質化的諸多流派各自站在本體論以及認識論、方法論的戰鬥位置。

我實在是很難清楚一個老師怎麼教一個完全沒學過的學生,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選擇要回答的研究問題所需要的方法,質化研究是拿來揉練老師?還是學生的阿?他碼的~

。慘。

不過這一段修練,讓我以前零散讀到的東西有組織一些,由於不是社會學正規班,所以很多對於感興趣的東西,通常都東摸摸,西逛逛。現在則是比較偷懶,都期望從一些教科書的大綱去尋找自己碰到的某些思想,可能是在什麼時期的什麼門派,這樣就可以大概知道那些思想是因為透過什麼先修班而產生,又遭受什麼樣的批評所以轉型成什麼【模樣】(張懸的歌名。大喜。),當然也可能會死掉。

後來我發覺有些思想從墳墓爬出來復活,好像是受到研究生的召喚,為了回答一個驚天霹靂蓋世問題,要用無敵驚天霹靂蓋世理論來回答。對!!我正在做老祖先說的文人相輕啦!!

另外,我喜歡把有關的書一起排開,讀完這個作者對某個主題的描述,拿起另一本起來看同主題的部分,因為比較所以較能瞭解不同的觀點在立場上的差異,而且很久沒拿筆整理這些觀點的差異的比較,一整理過也讓腦袋瓜清楚很多。

用慣電腦的我,記憶力退化的嚇人,文章看過寫過都僅留著模糊的似曾相似,我深深懷疑一定不是年齡讓人退化,根據【英國報導】,一個人的小腹越大,記憶力減退越多。。。
(看不懂為什麼要框框,請自行上PTT八卦版按「/」,打「英國報導」)(這年頭不當鄉民,98加95聽不懂會被笑,幹!)

不過這種方法似乎也很適合我這種喜歡書讀一半就丟在一旁的傢伙,拿不同的書比較相同主題,很有效率。
再次聲明,我是個很少把書讀完的傢伙。。。。。。。所以沒有幾本鬼東西在我自願閱讀下被我讀完。慚愧。
書商應該常常寄折價券給我,或給我一塊最佳貢獻的VIP金牌,我一定會失心瘋的亂買。

另外,前面兩本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書,後來我快速閱讀發覺是談量化的研究方法,因為太爛了,書名、作者是誰我都記不住,不過在這兩本刺激下,我去圖書館又翻到Durkheim談方法論的書籍,聽說這本是聖經,把社會學家拉到一個可以透過量化、實證來觀察世界,所以我在質化那裡得到失敗,透過幹繳那兩本騙錢的書以及對大師的膜拜,心理舒坦很多,再次證明書籍果然是精神食糧,我亂買書果然是正確的。

Durkheim解了我多年對心理學與社會學之間差別的立場,
大師大概是這樣說的:心理學也是把意識當成是事物來研究,所以意識是外在於個人可以被研究的對象,而個人意識仔細觀察仍舊可以找到脈動的規律,這個部分就是集體意識。

大概是這樣吧,處理了本體論跟認識論的問題,
反正我亂寫又不會被抓去關,
看不懂也不要問我,晚上自己作夢去問那個死掉的大師。

這算是比較有收穫的一個週末,有喜、怒、哀、樂。。呼。。。。難得認真讀書的週末一定要留文紀念